跳到主要內容
:::
:::   現在位置: 首頁 »莒光園地 »佳文選讀

佳文選讀

民國112年6月佳文選讀

文宣心戰處上稿日期:112/05/29

 

第一週研讀 軍人志節專書─軍人魂
第二週研讀 不肯努力,才是看輕活著的意義
第三週研讀 激發動機的不是大腦而是身體
第四週研讀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國防部「奮鬥月刊」112年6月號佳文選讀選篇內容意旨分析表

 


 

 

 

軍人志節專書─軍人魂

回顧中華民國的歷史,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尤其自黄埔建軍後,政府歷經東征、北伐、剿共、亂及保臺以來,從作戰陣亡慷慨成仁的將領身上,有許多保家衛國、可歌可泣的史篇值得學習與借鏡。在面對中共不放棄武力犯臺的威脅下,本篇專文揭示,唯有深諳「軍人魂」的價值要義,國軍才能扮演好國家安全守護者角色。
(第週研讀)
軍人的基本觀念只有兩個字:就是「愛」與「死」,因為我們有熱烈的愛,才立志作軍人。軍人之愛什麼呢?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同胞,愛我們的歷史文化。如果一旦國家危亡,人民陷溺,歷史文化將被毀滅,我們就要用盡一切力量乃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挽救他,護衛他,保障他。
所以一個軍人,為了真愛,就不惜一死,為其所愛所信的而死,無不安心瞑目,亦可以說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由江西進駐祁門的時候,四面受敵,情勢十分危急,所有幕僚勸他撤退,他說:「去此一步,即無死所」!這就充份表示曾國藩不願移駐他處,而要在祁門求得他的死所,因為他認識得很徹底;如果因撤退而失敗,致為敵人所俘獲殘殺,那就是受辱而死,死不得其所,但是曾國藩那一次因為有必死的決心,反而轉敗為勝,可見「存心時時可死」的人,猶可死中求生,還不見得必死。
因此,我中華民國軍人,應本著「所以不計成敗,不顧利害,而能前仆後繼,視死如歸」之精神;如果大多數的將領和幹部都能夠認清「知廉恥、辨生死、負責任、重氣節」之軍人魂要義,定能不負人民所託,捍衛中華民國,其意涵概述如次:
「知廉恥」,就是我們職責有虧,任務未成,自己知道恥辱,能夠自反自強,補過圖功;所謂「辨生死」,就是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死?尤其在國家存亡之際,軍人更要砥礪廉恥,辨明生死的大節;而所謂「負責任、重氣節」,就是要認清國家與人民百姓所託付給我們的職權,長官交付我們的任務,不論在任何危險困難的情形之下,都要戮力、切實達成。
我們軍人之所以能不畏困難,挺身奮鬥,其目的完全是為要實現我們保家衛國之使命,也必須必對軍人魂有深切的認識,才能在外敵威脅、國家存亡之際,團結全體國軍之力,為家園、為百姓及心愛的家人犧牲、奉獻。884

本文節錄自:軍人志節專書─軍人魂,中華民國國防部印製,民國111年3月,頁5–11。

 TOP 

 



不肯努力,才是看輕活著的意義
無論一個人獲得多少,最終不過塵歸塵,土歸土,這個語境不是誤解了「活著」,就是誤解了「意義」。功名、權勢和財富都遠在天邊,不是不能掙取,而是並非必要。
(第週研讀)
真正的活著,是扎在現實的泥土裡,散布情感的根系。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很多人經歷太多錯誤嘗試,花了太多時間,才接受這個道理。讀書之際務求名列前茅,工作之後凡事勇於爭先,同學聚會比較房與車,家族聚會聊收入和對象。模範學生和優秀員工的情結,催逼著踏上無盡的長路,以為在追求更優越的生活,其實只是粉飾旁人眼中的自我形象。
人生的面向應該是多元的,世俗意義的成功,不過是其中之一,至於名留青史,更是未有定數。而在匆促的時光裡,有些事情足以確定—多為愛人添置點衣物,多陪父母吃幾頓飯,多給孩子講幾段故事,也會獲得別樣的溫暖。誠然,痛苦與彷徨並不會因此減少,但平和與舒暢,同樣讓人覺得滿足。
年輕時總想著要和他人不同,希望打碎一切既定的東西,好凸顯自己的價值。當這種心理暗示推到極致,或者遭遇障礙,好像一下子就失去了所有意義。
無論多宏大的視角,人類社會乃至每一個個體的努力都充滿意義。個中關鍵,不在於人能夠戰勝時間或空間,而在於每一個瞬間都可以有別樣的深刻。不相信的背後,本質是另一重根本的相信:有一種不同於現狀的理想範本,值得求索。
佛家說「芥子納須彌」,人在宇宙洪荒面前固然渺小,蝴蝶效應同樣不可小覷。而梁宗岱翻譯威廉.布萊克《天真的預示》,同樣揭示了類似意義:「一顆沙裡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裡有一個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恆在一剎那裡收藏。」
由此,還想到另一些人,因為虛無或者懶惰而止步不前,繼而去消解別人努力的價值。時常聽到的抱怨是,他升職比我快,逢年過節肯定沒少給上司送禮;她人前看上去白富美,誰知道人後是不是個「心機婊」;聽說誰誰誰是鑽石王老五啊,還不是因為有個好爹!
在這種視角延伸的世界觀裡,一切問題都能歸結到外因,所有責任都與自己無關。真要是連藉口都找不到了,就可以解釋成缺少機會,「只要給我一個機會,我也不會比你們差」。所有弱者的通病,就是喜歡從外部尋找理由,從而繼續放任自己。
如果要為「狹隘」描繪一個準確的形象,這恐怕就是了。人生一世,悲欣過眼,順逆交替,誰都無從倖免。越是如此,就越要正視世界和自我,凡事從自身出發,尋求些微的改變和進益。
沒有人是完滿,吹毛求疵大概是世間最容易的事。可挑剔之後,我還是我,世界卻未曾停止轉動。改變是困難的,但唯有打破積壓的慣性,才會有更好的可能。其實也不必大刀闊斧,每天有一些變化,日積月累,就是自我更新。
生活的意義,抽象出來,不就是一天比一天更好嗎? 怕就怕分明不用心,卻還不知足,整日沉溺在負面情緒之中。
不肯努力,才是看輕活著的意義。1,039

本文節錄自:傅踢踢著《成大事者,都敢對自己下狠手》,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4月,頁90–93。

  TOP

 


 

 

激發動機的不是大腦而是身體
2011730日位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一家小餐廳宣布結業時,世界各地的主要媒體都爭先報導了這一消息。這間叫做「鬥牛犬餐廳El Bulli」的餐廳已經超越了美食餐廳的存在,它曾持續14年獲得米其林指南的星級評選,並且五次被英國《Restaurant》雜誌評選為最棒的餐廳。
(第週研讀)
「鬥牛犬餐廳」成為世界頂級餐廳的秘訣在於特別的料理方法,用泡沫做料理、食物送入口中的瞬間固體變成液體、同時可以感受冷熱交織的食物等等,鬥牛犬餐廳為人們提供了超乎想像的體驗。甚至以「分子料理」聞名於世,將食材的分子結構改變再組合來進行料理,因此被讚譽為超越藝術、如同魔術的料理。
曾以一句「沒有浪漫便無法創作」來宣布暫時休業的餐廳主人費蘭•阿德里可謂是史上最具創造性的廚師了。但他卻沒有受過與料理有關的正規教育,就連高中也是中途退學。
首次與料理結緣也是為了掙點零用錢去餐廳洗碗,當時在那裡看到的法國廚師是寫的「料理指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伍後,因為略懂料理阿德里被派去當起了炊事兵。後來他說對料理的興趣是在部隊培養出來的。
1983年退伍後的休假期間,阿德里在打工的餐廳正式就職,那家餐廳正是後來自己掌門的「鬥牛犬餐廳」。他在那裡改變了對食物的看法,並主導著如同革命般的餐廳改變。「鬥牛犬餐廳」宣布結業的時候,紐約時報報導稱「西班牙餐飲界沒有了費蘭•阿德里就等於太陽系沒有了太陽」。
關於人類的動機,費蘭•阿德里給出了明確的信息。「動機motive」並非來自大腦,身體則更能誘發動機。人活在世,會體驗各種經歷,有時還會去做與未來絲毫無關的事情。以阿德里為例,在餐廳打工洗碗就是,在那裡發現的一本料理書才讓他萌生了對於料理的興趣。但那件事並沒有積極地轉換成動機。對料理的興趣連接上了成為炊事兵的「點」,真正有了做料理的實際體驗後才產生了「想做料理」的動機。最終那稱之為「心中火苗」的動機遇到了叫做「油」的行動才得以燃燒。當大火熊熊燃燒時,才能徹底看清自己,以及自己喜歡的事物。794

本文節錄自:金閔泰著《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0月,頁109–111。

  TOP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為什麼重拾惡習如此容易,建立好習慣卻如此困難?想要影響自己的人生,沒幾件事的力量比改善日常習慣來得大。然而,到了明年此刻,你很可能仍做著同樣的事,而不是更好的事。
(第週研讀)
就算真心付出努力,再加上偶爾的衝勁,要維持一個好習慣超過幾天,感覺起來仍然很難。運動、靜心、烹飪與寫日記等習慣,做個一、兩天還可以,繼續下去就讓人覺得麻煩了。 然而,習慣一旦確立,似乎就會永遠在那裡了——尤其是你不想要的那些習慣。
無論意圖多麼良善,吃垃圾食物、整天看電視、拖延及抽菸等惡習似乎不可能戒除。改變習慣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戰性,原因有二:一,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二,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
第一個錯誤是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要了解我的意思,必須知道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你可以想成洋蔥的三層皮。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成果:減重、出書、奪冠。你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
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習慣與系統:在健身房執行新的訓練課表、清理書桌的雜物好讓工作順暢、開發適合自己的靜心法。你建立的習慣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 最深的第三層是改變身分認同。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信念:你的世界觀、你的自我形象、你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價。你抱持的信念、假設及偏見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
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身分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論及建立持久的習慣——論及建立改善百分之一的系統——問題不在於某一層比另一層「更好」或「更壞」,每一層次的改變各有其用處;問題在於改變的方向。 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過程時,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這會將我們引至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替代做法是建立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在這種方式下,我們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多數人在著手改善時都沒考慮「改變身分認同」這件事。他們的思考是這樣的:「我想要變瘦(結果),而只要堅持這套飲食方式,我就會變瘦(過程)。」他們設定目標,然後確定達成目標應該採取的行動,卻不去思索驅使他們採取那些行動的信念。
他們沒有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了解舊的身分認同會破壞他們為了改變打造的新計畫。 每個行動系統的背後都是一個信念系統。一組信念與假設形塑了系統,習慣背後存在著一個身分認同。與這個身分認同不符的行為無法持久。你也許想要更有錢,但倘若你的身分認同就是個傾向消費而非創造收入的人,你就會一直被吸引去花錢,而不是賺錢;你也許想要變得更健康,但倘若你繼續把舒適擺在成就之前,你便會選擇放鬆而非訓練。不去改變導致過往行為的潛在信念,要改變習慣就難了。你有新的目標與新的計畫,但你還沒改變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1,092

本文節錄自: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著《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方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8年6月,頁46–51。

 TOP 



國防部「奮鬥月刊」1126月號佳文選讀選篇內容意旨分析表
篇目
選篇來源
選篇題目
選篇概要內容
本文節錄自:軍人志節專書─軍人魂,中華民國國防部印製,民國1113月,頁511
軍人志節專書─軍人魂
在面對中共不放棄武力犯臺的威脅下,本篇專文揭示,唯有深諳「軍人魂」的價值要義,國軍才能扮演好國家安全守護者角色。
本文節錄自:傅踢踢著《成大事者,都敢對自己下狠手》,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4月,頁9093
不肯努力,才是看輕活著的意義
沒有人是完滿,吹毛求疵大概是世間最容易的事。可挑剔之後,我還是我,世界卻未曾停止轉動。改變是困難的,但唯有打破積壓的慣性,才會有更好的可能。其實也不必大刀闊斧,每天有一些變化,日積月累,就是自我更新。不肯努力,才是看輕活著的意義。
本文節錄自:金閔泰著《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10月,頁109111
激發動機的不是大腦而是身體
關於人類的動機,費蘭•阿德里給出了明確的信息。「動機motive」並非來自大腦,身體則更能誘發動機。對料理的興趣連接上了成為炊事兵的「點」,真正有了做料理的實際體驗後才產生了「想做料理」的動機。
本文節錄自: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著《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方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86月,頁4651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就算真心付出努力,再加上偶爾的衝勁,要維持一個好習慣超過幾天,感覺起來仍然很難。運動、靜心、烹飪與寫日記等習慣,做個一、兩天還可以,繼續下去就讓人覺得麻煩了。 然而,習慣一旦確立,似乎就會永遠在那裡了——尤其是你不想要的那些習慣。
 
 

 TOP

更新日期:112/6/30  點閱次數:48376
上一頁 回頂端 友善列印
網站隱私權政策 / 網站安全政策宣告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網站管理員信箱 /
地址:104237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409號 服務電話(代表號):(02)2311-6117 分機:636650~4
星期一~星期五 早上08:00~下午17:00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版權所有 © 2016.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