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現在位置: 首頁 »莒光園地 »佳文選讀

佳文選讀

民國111年8月佳文選讀

文宣心戰處上稿日期:111/07/28

第一週研讀 戰勝運氣的魔法—「小行動」

第二週研讀 克服情緒起伏,擺脫低潮

第三週研讀 如果開始很難就「學習他們」吧

第四週研讀 活出時間 (Make Good Use of Time)

國防部「奮鬥月刊」111年8月號佳文選讀選篇內容意旨分析表

 


(第一週研讀)

戰勝運氣的魔法—「小行動」
從成功人士的事例中證實,那扇叫做機會的大門勢必是要通過無數的小實踐才能被偶然地打開。因此,從小事做起,重要的是要有無論如何也要「試一次」的態度。

 

2002年10月9日傍晚6時,田中耕一在接到一通電話以前,只不過是一名普通的社員。雖然會議上他接起了一通重要的電話,但對方講的都是英語,田中也完全不知道對方所講的內容。沒想到他剛掛斷電話,公司五十多台電話一起響了起來,都是記者打來的。那一刻起,田中成了全世界最有名的社員。他憑藉可以準確測量蛋白質質量的「輕雷射脫著法」(soft laser desorption)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田中說:「這些結果都只是巧合。」把時間倒回去看一下,田中主修電子工程,畢業後想進的企業正是當時頂級的電子公司索尼Sony。但他沒有通過面試,所以只好到地方的測量公司當起了化學研究員。無意間,田中關心的事情從電子轉向了化學。這是找上他的第一個「運氣」。由於化學知識薄弱,田中不得不大量從基礎實驗開始做起。獲得諾貝爾獎的實驗,也是在各種失敗的實驗中,失手將兩種溶液混合後無意間發現的奇蹟。

世上的成功不能都歸功於「運氣」。但成功人士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把「運氣」排在首位。這樣的人有什麼特徵呢?主演電影《虎豹小霸王》的演員保羅•紐曼生前曾說過「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時,如果不提及運氣,那他就是在說謊。」

英國賀福郡大學的行動心理學教授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有著怪咖心理學教授之稱。他曾是職業魔術師,對主流心理學不曾關注的迷信、幸運等主題也有著深入的研究。韋斯曼教授經常讓民眾參與有趣的實驗,並很受人們的喜愛。因此韋斯曼成了最常被英國媒體引用的心理學家。

韋斯曼教授以18歲到84歲的四百名民眾為對象,跟踪拍攝了「運氣好」的人和「運氣差」的人,錄下他們的對話並做以分析。運氣好的人,即幸運兒的特徵,用一句話簡單總結就是:很享受不確定性。

這些人願意以從容的態度面對人生,也積極的嘗試新的體驗。這一傾向也從非語言交流層面做出了觀察,幸運兒善於身體語言表達,常常面帶微笑,對話時會直視對方的眼睛。這樣的態度可以擴展交友關係,促進帶來更多的機會。

人生是從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的

律師兼自我開發講師的湯瑪斯•施魏希(Thomas Schweich)出於對成功人士特徵的好奇,以百人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及採訪。他發現最引人矚目的一點是,成功人士起初並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百人當中,設定具體目標的人不到5%。相反,有95%的人表示若是執著於像「在設定的時間內做到特定的職位」這種目標,往往會成為成功的絆腳石。

這種說法的意義,也曾出現在波音Boeing公司副社長麥克•薛爾思的採訪中。「人生是從不起眼的小事開始的。如果有喜歡做的事,一門心思地邊享受邊努力去做就可以了。」前美國司法部長珍妮特•雷諾從法學院畢業時,心裡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工作。

把這些人講的整理成一句話:偶然的機會是在「即使事情顯得微不足道,但當你用心在做、特別是堅持去做的時候」才會出現。

田中耕一的研究是從偶然的失誤中開始的。最初,田中是想利用鐳射來測量蛋白質的質量,但問題是光線的力量太強,蛋白質很容易被破壞。於是田中為找到可以減弱鐳射的助劑,開始了反覆的實驗。某天,他失手將兩種助劑混合倒在一起。鈷與甘油,這一組合為田中帶來了諾貝爾化學獎的榮譽。偶然是如何找上門的?在找到兩種助劑的組合前,田中嘗試了200餘次的實驗。我們可以把發生的事件說成是偶然,但這發現微小的差異卻需要經歷無數次的實驗。

畢卡索可不是天生的奇才。他在西班牙生活的時候,只要有時間就會跑去普拉多美術館。去巴黎留學時,等於是天天生活在羅浮宮一樣,畢卡索付出的努力絕非一般人想像的。既然如此,那麼李顯世能獲得朋友的建議,不正是因為朋友看到了他平日裡對於畫畫所堅持的熱情嗎?改變宮崎駿命運的「人偶劇劇本」又如何解釋呢?如果他們都害怕做不好,或是覺得麻煩而悄悄迴避的話,又怎麼會成為今日的巨匠呢?

美國代表級電影製作公司米高梅的創始人塞繆爾•戈德溫曾說:「運氣是你看得到機會,並具有利用它的能力。」這是從過去的經驗中帶來的類推能力,通過這個能力會讓人幻想「之前成功了,這次也一定可以。」這樣以來,對於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感,也會相對降低。過去成功的經驗會扮演心理上後援者的角色,因此落實到行動上的機率自然也就變高了。

聽了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還都是偶然所致,自然會讓人心生妒嫉。心想說「為什麼我就沒有偶然的機會呢?」但這些成功的事例也都證實了,那扇叫做機會的大門勢必是要通過無數的小實踐才能被偶然地打開。因此,從小事做起,重要的是要有無論如何也要「試一次」的態度。嚴格點講,機會不會不請自到,而是要去尋找的。

 

本文節錄自:《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0月,頁67–71。

TOP

 


(第二週研讀)

克服情緒起伏,擺脫低潮
控制情緒,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宣洩」出來,千萬不要壓抑,這會使你的心情稍微舒坦;心中有煩惱,可以向親朋好友傾訴,尋求安慰。

 

小葵是個比較敏感的女孩,在校時就不愛跟別人來往,更不愛開玩笑。開始工作後,免不了要與老闆、同事接觸。若老闆或同事對他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他就會難過一整天,老是想著這件事。有時埋怨別人對自己有成見,有時怨恨自己沒出息,甚至聯想到曾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種種不愉快的事。他經常忍受這種情緒起伏的煎熬,卻不知道該怎麼解脫。

像小葵這種極易情緒低落的例子越來越常見,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有情緒低落或激動而難以自抑的情況。這時,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分散注意力

情緒一旦爆發,就很難收拾,因此,最好在爆發前就將它控制住。可以利用某些方法克制自己的情緒,例如,有人生氣時,就在心中暗誦英語二十六個字母來制怒。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與人吵架時,就讓舌尖在嘴裡轉十圈,使心情平靜下來。平復情緒有很多種方法,目的無非是分散注意力,免得受情緒牽制。

另外,不要太愛面子,適時地轉移注意力,反而更能保住面子。美國來自伊利諾州的議員康農在初上任時,遭到另一位代表的嘲笑:「這位從伊利諾州來的先生,口袋裡恐怕還裝著燕麥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諷刺康農尚未擺脫農夫的氣息。然而,康農卻從容不迫地笑道:「我不僅在口袋裡裝有燕麥,而且頭髮裡還藏著草屑。我是西部人,難免有些鄉土氣,可是我們的燕麥和草屑,卻能長出最好的苗來。」康農的恢宏大度,頓時使嘲笑他的人慚愧不已。

幽默與歡笑是調節情緒的好方法之一,在惡劣的情緒下笑一笑,陰霾會一掃而空。美國紐約大學某教授發現,笑可以驅散心中的積鬱。蘇聯某心理學家更認為,笑容是衡量一個人適應環境能力的尺度。因此,當你有煩惱時,不妨想些引人發笑的事,或是看看笑話集或輕鬆的漫畫,有助於排除愁悶。

轉移情緒

壞情緒有時很難控制,這時,你可以試著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讓自己沒時間去想不愉快的事。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結婚兩年,愛妻不幸去世,年輕喪妻使他痛苦得瀕臨瘋狂。後來,海克爾忘我地投入工作中,才逐漸走出痛苦的煎熬。他每天只睡三、四小時,工作十八小時,一年之內就寫出一部一千二百頁的鉅著:《生物形態學概論》。

人最大的困擾不是沉重的工作,而是閒著沒事幹。根據社會學家約得森.蘭特斯的統計和研究表示,大部分人在閒閒無事的時候,不是感到快樂,而是煩惱和焦躁。忙碌的人,往往是最輕鬆的人。一些在事業上有卓越成就的人,在回憶一生的經歷時,經常覺得最快活的時光,是在辛苦工作的時候。請喜歡你的工作吧!這是防治情緒病的良藥。

當情緒不佳時,除了投入工作外,不妨暫時抽離,看電影、打球,或者遊山玩水,離開使你心情不快的地方,改變想法,放鬆心情,有利於平復情緒。

適當宣洩

控制情緒,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宣洩」出來。千萬不要壓抑,「隱藏的憂傷如熄火之爐,會使心燒成灰燼。」如果到了悲痛欲絕或委屈至極的時候,就放聲大哭一場吧!這會使你的心情稍微舒坦。心中有煩惱,可以向親朋好友傾訴,尋求安慰。

古羅馬著名思想家西賽羅認為:「天下最愉快的事情莫過於結交互相親愛、互相扶助的朋友。」年輕人應該更積極,廣交朋友,特別是心胸寬闊、性格開朗的人,他們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

 

本文節錄自:胡凱莉著《逆轉人生還不遲:一本書學會這些學校不教的100條江湖智慧》,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109年11月1日出版,頁35–56。

TOP

 


(第三週研讀)

如果開始很難就「學習他們」吧
影響世界的創造物未必就是新事物,從先獲得經驗的前輩身上,先出現的發明品中學習到什麼,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將其「連接」,這才算是種下了創造的種子。

 

當下決心「要成為去實踐的人」以後,如果不知道要從哪裡做起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模仿特定人物的行動。比如孩子會模仿父母講話和行動一樣,模仿心理其實屬於人類的本能。青少年時期這一特徵尤為明顯,不僅是尊敬的人取得的成就,態度也會對行為帶來很大的影響。模仿的榜樣們提供了「他們可以的,我也沒問題」的強而有力動機,實踐起來簡單且快速。

以「清晨來信」著名的作家高道源,青少年時期讀了林肯自傳後深受感動。生活困苦的他從林肯身上獲得了希望,為了成為像林肯一樣的讀書狂,高道源努力閱讀大量的書籍。這讓他成為了日報記者,還擔任起青瓦台的演說秘書官,最終成為了每天清晨帶給200萬名讀者希望的作家。

創造出《異數》(Outliers)、《引爆趨勢》(Tipping Point)等新商業用語的著名暢銷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他的模仿對象正是寫作的母親。看著母親長大,於是葛拉威爾產生了「我也想寫本書」的想法,這成為了他從記者轉行為作家最大的動力。

谷歌的創辦者們也都有自己的榜樣。謝爾蓋•布林的偶像正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理察•費曼。賴利•佩吉在十二歲時讀了尼古拉•特斯拉自傳後擁有了成為改變世界的發明家夢想。軟行的孫正義會長將構想出明治維新的武士兼政治家坂本龍馬看作是自己學習的榜樣。也許正因如此,他們二人極其相似,特別是在不在乎他人的評價、重視實踐這點上。由此可以看出,榜樣對於一個人態度的形成有多重要,甚至可以間接的看到所受的影響。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提到創造力,首先會想到藝術家們,對他們來講模仿也是個關鍵字。荷蘭印象派畫家文森•梵谷在發現自己的才能以前,輾轉做了很多職業的工作,美術用品商店的店員、實習教師、書店店員……等,後來還想過當牧師,失敗以後才決定當一名畫家。梵谷正式開始畫畫是在1881年,當時二十八歲。三十七歲那年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投入創作的時間不過九年而已,期間他總共留下了879幅作品,一年平均投入熱情創作出了100幅畫。

較晚才拿起畫筆的梵谷,起初致力於模仿他人的畫,特別是米勒,他是梵谷的偶像。1875年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離世,來到巴黎的梵谷看到米勒的作品大受感動。他開始模仿米勒的作品,練習起細膩的描寫畫風,熟練掌握了畫畫的基礎。米勒1850年的作品《播種者》梵谷模仿了至少十次以上,通過這種模仿過程1885年誕生了《吃馬鈴薯的人》。

但梵谷並沒有永遠駐足在米勒的影子裡,死後他的作品受到好評,並獲得了世紀畫家的認可。谷歌在2011年到2013年間分析出的大數據可以看出梵谷的影響力。谷歌票選出全世界人喜歡的十幅作品,第一《羅納河上的星夜》,第四《在亞爾的臥室》,第七《向日葵》,第九《鳶尾花》,梵谷的作品佔了其中的四幅。

現代美術史巨匠畢卡索的人生裡也滲透了梵谷的精神。畢卡索為了模仿17世紀西班牙現實主義代表畫家維拉斯奎茲不斷地努力,正如梵谷模仿米勒一樣,畢卡索每天到美術館去模仿維拉斯奎茲的畫。特別是《侍女》這幅畫,畢卡索模仿畫了58次,最終生化成了自己的風格。經過漫長的時間去模仿練習,才造就了如此偉大的畫家。後來畢卡索強調創造性模仿的重要性時說:「好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句話很好的說明了創造的本質。艾薩克•牛頓曾說過「我看的比較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所指的巨人正是勒內•笛卡兒、伽利略•伽利萊,這些偉大的先驅者。這意味著影響世界的創造物未必就是新事物。從先獲得經驗的前輩身上,先出現的發明品中學習到什麼,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將其「連接」,這才算是種下了創造的種子。就像孩子模仿大人一樣,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如果找不到要模仿的對象,那就翻看小時候讀過的偉人自傳吧!偶然的機會總是降臨在付出行動的人的身上。

 

本文節錄自:《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0月,頁115–118。

TOP

 


(第四週研讀)

活出時間
Make Good Use of Time
合理安排時間,將會更有效利用時間,做更多的事;做事很重要,做對的事更重要,做利益眾生的事,最、最、最重要,不要把行善的需要放在工作清單的最後一項。

 

有年輕朋友說,為什麼越是快樂,時光越匆匆,越不愉快,時光越漫漫,為什麼每天二十四小時老是不夠用,是他笨嗎?還是他的工作太多?
A young friend asked, why is it when the happier we are, the faster time hurried away? the unhappier we are, the slower time seems to move, why with 24 hours a day, yet we always run short of time, is he so stupid? or he has too much workloads?

我覺得,這不是笨不笨的問題,即使,請上帝給我們加倍的時間,也會不夠用,只有事件發生時,我們才會體驗到時間的長短,情緒,也是能感受時間的快慢。
I feel that this is not a matter of stupidity or not, even if God were to give us double the time, we would still think it is not enough, only when something has happened, then only would we experience the length of time to be either long or short, our emotional feelings, can also feel the pace of time as either fast or slow.

網路、手機方便的科技,已省下了許多時間,為何還感覺時間不夠用,找回時間、善用時間,是自己可以決定的選擇。
Technology in rendering the convenience of networking and mobile phones, has saved us a lot of time, but why are we still running out of time? we must find time, make good use of time, this is the choice that we can decide on our own.

順序的抉擇:哪些最急,哪些可以最快完成,哪些做不完,會有後果,哪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可能做了。
Let us choose according to its priority, which matters are the most urgent? which tasks can be done most quickly? which ones, if not done, will have dire consequence? and which ones, if not done now, we would never have a chance to do it again in this lifetime.

問題釐清後,將最急的事,先處理,該做的事,標註時程,也給新的事務,列出日期來,您會發現,沒那麼多的緊急事,是耽擱太久,而變緊急,是找不到方法,而心急;忙於砍樹的人,沒有時間磨刀,卻花更多的時間砍樹。
Once we analyze the situation, we can start to deal with the most urgent matter, things that ought to be done set the deadline, also for a new assignment, list out its time schedule, we will discover that there are not so many urgent matters, because we have delayed for too long, so it becomes urgent, because we can’t find the method, so we panic, the people who are busy felling trees, until they have no time to sharpen their knife, yet they have to spend even more time to fell trees.

合理安排時間,將會更有效利用時間,做更多的事,做事很重要,做對的事更重要,做利益眾生的事,最、最、最重要。不要把行善的需要,放在工作清單的最後一項,愛迪生也說,人生太短暫,要節省時間多做事啊。
Arrange our time appropriately, we would be able to make use of time more effectively, to do even more things, it is important to get things done, more importantly,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 do the things that will benefit all living beings, this is most, most, most important. Never leave the need to do good deeds, as the last item in a work list, Thomas Edison said it well, "Life is too short, so we must conserve time to do more things.”

 

本文節錄自:《解憂》,慈濟人文出版社出版,民國105年11月,頁69–74。

TOP

 


國防部「奮鬥月刊」111年8月號佳文選讀選篇內容意旨分析表
篇目
選篇來源
選篇題目
選篇概要內容
本文節錄自:金閔泰著、胡椒筒編譯《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0月,頁67–71。
從成功人士的事例中證實,那扇叫做機會的大門勢必是要通過無數的小實踐才能被偶然地打開。因此,從小事做起,重要的是要有無論如何也要「試一次」的態度。
本文節錄自:胡凱莉著《逆轉人生還不遲:一本書學會這些學校不教的100條江湖智慧》,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109年11月1日出版,頁35–56。
控制情緒,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宣洩」出來,千萬不要壓抑,這會使你的心情稍微舒坦;心中有煩惱,可以向親朋好友傾訴,尋求安慰。
本文節錄自:金閔泰著、胡椒筒編譯《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0月,頁115–118。
影響世界的創造物未必就是新事物,從先獲得經驗的前輩身上,先出現的發明品中學習到什麼,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將其「連接」,這才算是種下了創造的種子。
本文節錄自:林幸惠著《解憂》,慈濟人文出版社,民國105年11月,頁69–74。
合理安排時間,將會更有效利用時間,做更多的事;做事很重要,做對的事更重要,做利益眾生的事,最、最、最重要的,不要把行善的需要放在工作清單的最後一項。
更新日期:111/7/28  點閱次數:51829
上一頁 回頂端 友善列印
©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 網站隱私權政策 / 網站安全政策宣告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網站管理員信箱 /
104237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409號 總機電話(代表號):(02)2311-6117 分機:636650~4 國軍人員申訴專線:1985
星期一~星期五 早上08:00~下午17:00 最佳瀏覽環境:螢幕解析度1024X768以上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版權所有 © 2016.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