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心戰處上稿日期:108/04/08
「上陣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這段話出自於聖經撒母耳記,描述當時的以色列國王「大衛王」帶領著四百壯士上戰場,在艱困的環境下仍英勇殺敵,打了場勝仗,並且擄獲敵人一切的戰利品。然而,在大衛王的眼裡,前線征戰的士兵固然辛苦理當獎勵,但是若沒有後方弟兄堅守崗位,戍守陣地,反而會讓敵軍有機可乘,直搗核心,甚至苦吞敗仗。因此功勞不只是衝鋒陷陣的士兵,後方補給、守備人員也同得獎賞。鑑往知來,拿破崙著名的滑鐵盧戰役,乃至二次世界大戰德軍鋼鐵雄師攻打蘇俄,皆因為缺乏完善的後勤補給,而慘遭失敗。然而,以阿贖罪日戰爭、英阿福克蘭群島戰爭、第一次波灣戰爭等,均因強大的後勤支援,而贏得最終勝利,證明「後勤」已成為現代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
空戰出英雄 地勤一半功
時間拉回到數千年後的中華民國,我空軍自民國二年由國父孫中山以「航空救國」思想為號召,於民國十八年正式成軍,數十年來,國家內憂外患,這支驍勇善戰的空中勁旅也不斷壯大,歷經大大小小戰役,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如今傳唱在後輩的耳裡,仍是扣人心弦,如二十六年八月筧橋、南京之空戰、二十七年武漢空戰,以及四十七年的八二三臺海戰役,許多先烈前仆後繼出生入死,正是為了維繫國家生存尊嚴與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
目前我國空軍之機型,主要使用國人自製的AT-3 及IDF 等機種,繼而採購法國M2000-5 型機及美國F-16 型機,使我空軍主要戰力日趨精實。空軍之所以壯大,除飛行員平時紮實的戮力戰訓,更依賴的是空中與地面勤務( 含修護、補給等) 無間合作,誠如上述大衛王的故事,地勤人員雖然不若翱翔天際的飛行員衝鋒陷陣,但他們卻是捍衛領空最堅實的後盾。以補給倉儲為例,其負責儲管飛機零附件,而各項零附件種類繁多,如何將正確之可用件軍品送交修護單位,以提升飛機妥善率,保持穩固之戰力,是後勤單位最重要的課題,也是後勤單位存在的必要性,人家常說「空戰出英雄,地勤一半功」,只有飛行及地勤人員在工作崗位各司其職,善盡本務,才是確保每一趟演訓任務順利完成的重要關鍵。先總統 蔣公曾說:「真正的戰爭是打在開火之前,最後的勝利取決於準備之日」,更有「準備三月,打仗一天」之說,即強調「後勤即先勤」的觀念以及後勤整備之重要性。麥克阿瑟元帥也提到「戰鬥中失敗的教訓可以用兩個字加以概括『太遲』。對於假想敵的認識太遲;對於戰爭的準備太遲;在戰爭中的後勤補給太遲;在聯合所有一切來抵抗外侮的時間太遲。」上述的一切在在都證明了後勤補給的重要地位,補給線就是部隊的生命線,尤其在目前戰爭情勢千變萬化,勝負決於一瞬的現代戰爭中,做好後勤準備,迎接挑戰,才是逆轉勝的致勝關鍵。
「後勤」不只是為了建立、增進戰力,更為管理與人力、物力支援戰爭之運用的一門學問及藝術,其主要目的在於以適時、適地、適質、適量之供應,維持並增強作戰所需的生存持續力與戰鬥持續力,進而達成支援全軍完成作戰任務。
國軍即企業導入業界物流系統
所謂「軍品」,在「國軍軍語辭典」的定義,指的是軍用各種補給品,必需品及裝備之總稱,如各種車輛、被服、器材及彈藥等皆屬於此類,亦即可獲得儲存或撥發之任何補給品。「補給」則為供應部隊所需的一切軍品,其勤務包括需要量之決定、申請、獲得、儲存、分配及儲存之保修、超量軍品與廢品處理等。綜合上述,「補給管理」即對補給作業及補給品實施管理,此工作主要為決定需求、獲得、儲存與分配、處理等。更明確的定義就是,「透過現代科學管理方法,使軍品補給藉由正確的需求資訊,快速的作業流程,可靠的庫存保管及有效的配送,支援軍隊作戰整備任務之遂行。」然而,我空軍新一代機已服役十餘年,各項倉儲軍品項目與數量大為增加,且其精密電子零附件造價不菲,使得倉儲管理工作更顯重要,除了需要尋求更現代化之庫儲管理方式外,如何簡化補給作業流程,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最大支援效能,使儲存的軍品得以有效支援各項戰備任務,為我空軍亟需考量之要務。
對此,已有許多學者專家指出,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民間產業的庫儲管理形態已日趨自動化,民間企業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建立現代化之物流中心;國軍身在社會脈動之中,亦可將軍隊視為一大企業,不應漠視、忽略時代趨勢。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發現,空軍後勤物流為配合建軍整備需求,在供應鏈物流發展歷程中,乃參考美軍及各國軍事先進管理模式,並考量環境及社會變遷,逐漸發展出「戰屯器材分儲」、「戰備攜行量」、「國有民營」、「策略性商維」及「運輸委外」等類似物流創新作為。空軍補給供應鏈簡介如下,其器材需求是由終端使用者為滿足所屬飛機、發動機等武器裝備運作與修護,或修護單位為進行武器、裝備、零附件器材等維護工作之需求,需求產生後由使用單位透過電子資料交換作業經「後勤資訊管理系統 (Logistics Information anagement System, LIMS)」平台申請所需用之器材,若地區空軍基地補給單位有足夠之庫儲存量,則可立即由基地或空軍料配件總庫庫儲件支援與調撥;若無法支援則由基地管制對外窗口單位將需求送至空軍保修指揮部統整,確認無誤後委由空軍料配件總庫,再依循各個籌備管道採購。馬正義博士提到,此一供應鏈體系若以行銷的角度來看,屬於拉式需求,也就是說供應商(補給單位)依使用者(修護單位)所要求之需求給予備料、生產,供應商通常不會主動提供或備料。
補給管理再進化 邁向科技與專業
如何再進化?因應國軍精實案與精粹案推展,在各單位補給組織暨員額精簡,為有效改善舊有人工庫儲帳務管理、紙本單據、老舊補給作業等流程,空軍自民國八十八年起率先推動庫儲條碼化、運用盤點設備取代軍品料號等人工輸入作業,結合LIMS 系統執行補給品包裝、存儲與運輸作業,縮短人工作業時效。惟時至今日,原條碼設備已逐漸老舊,電池無法蓄電及原廠廠商消失等情況一一浮現,並且與現階段先進資訊系統無法相互配合發揮功效。即時掌握庫儲管理資訊及簡化作業程序已成為空軍後勤管理「再進化」的重要目標。
當然,若只是閉門造車很難創新與突破,故我空軍參考業界物流管理無線網路作業模式,於國軍網路資訊安全規範下,充分運用本軍新式盤點設備與後勤資訊系統(LIMS),以提高補給效能,目前推展狀況自一○二年起即擬訂「庫儲條碼系統暨表單資訊化整合計畫」,規劃汰換舊式條碼盤點設備,採購新式平板盤點設備,另配合政府公文無紙化目標,完成傳統紙本補給憑單轉換電子圖資料庫,同步推動電子紀錄傳遞與串接網路帳務查詢系統,並整合補給撥補流程與新式庫儲條碼設備。
引進民間物流業新式平板 撥補效能大提升
空軍第一修補大隊補給中隊倉儲分隊隊長郭旭程少校提到,軍品撥補的正確性考驗著庫儲管理人員的管理效能,過去軍品撥發倚賴人工方式執行軍品器材的收撥清點,導致器材標籤脫落、年久污損及外包裝破損時,便無法立即判別出該項可用件軍品是否正確,加上撥發數量因以人工誤判,可能產生數量短缺或超撥之情況,故空軍引進民間物流業界可攜式平板條碼盤點設備,讓庫儲管理人員於可用件軍品撥發時,將待撥發資訊下載至盤點機中,掃描撥發憑單上之條碼,依盤點機顯示之可用件軍品料號、儲位及數量進行撿料,完成撿料作業後逐一掃瞄撥發可用件軍品上之條碼標籤,並將撥發資訊上傳倉儲撥發模組中辦理除帳作業,藉由可攜式平板條碼盤點設備完備供應鍵運作,避免人工作業導致撥發料件錯誤。目前空軍已籌購一百三十二部「可攜式平板條碼盤點設備」,結合Windows 作業系統,後續將串接雲端資料庫,以達精簡程序及降低人工負荷目標。
實地走訪臺南空軍第一修補大隊補給中隊器材庫,因著國軍人力精簡,目前多以雇員主要負責器材撥補業務。負責解說器材庫業務的資深雇員聽到我們來訪的目的時,開玩笑地說:「這個系統將來可能會害我們沒工作喔!」由此可見此一資訊化整合系統確實可以在人力精簡的狀態下,依舊可以維持強大的補給效能。雇員許瓊文表示,以前的撥補流程是,補給單位在模組上收到使用(修護)單位的需求訂單,接著就從模組列印撥單(訂單),帶著撥單到倉庫撿貨,並以人工方式作帳,再將撥單送至大隊補管科存放,完成後使用單位來領貨、確認簽名。然而以人工紙本方式作業,十分消耗紙張,而如今已全面電子化,從接訂單、撥發到確認簽收,全部在電腦上作業,也可以直接透過可攜式條碼盤點設備在庫房完成撿貨與作帳的工作,無需人工紙本填寫,省去許多繁瑣的流程,一次到位。「當我們手上有上百筆訂單要同時處理的時候,就可以體會新系統的好。」許瓊文提到,藉由可攜式條碼盤點設備掃描,可以很快地知道哪些訂單已經處理,哪些待處理,不需要一再重複核對,甚至有所缺漏。經空軍司令部統計,一○四年航空補保等系統,進行條碼接收、撥發及清點等作業,合計建置一百四十五萬一千兩百二十二筆,且藉由新式條碼盤點設備輸入較人工輸入節省六十秒,較以往資料輸入時效提升百分之二十五,使整體節約資料輸入工時達兩萬四千一百八十七小時,有效降低作業負荷及資料錯誤率。
修護單位與補給單位之間的問題在於,修護單位對於飛機精密零附件相當熟悉,可以一眼就辨別出零件種類;但對於補給單位而言,僅負責器材的保管與撥補,對複雜的器材認識相當有限,往往會因此造成撥錯物件的窘境發生。為解決此類問題,在此可攜式條碼盤點設備上有了解答,它提供可存取軍品圖檔照片的功能,也就是說,在庫房裡使用條碼機掃描該件軍品後,盤點機就會出現該物的實體照片,一來是方便庫房管理人員核對,另一方面則是提升作業精確度。憑單數位簽章 年省33萬張紙每筆軍品的撥補,都會有憑單供雙方保存,用來作帳以及紀錄留存。目前空軍各項補給帳務資訊均已完成電子化管理,然而為保留會計責任,現階段仍維持書面憑證以釐清責任歸屬,經空軍司令部評估,所屬單位分駐各地,當產生待澄清事項時,必須調單佐證,惟因保存期限、單據遺失損毀及管理不善等因素,經常導致耗費工時、舉證不易等情況發生。為改善紙本調閱憑單費時費力的查帳問題,司令部於一○三年起,配合模組開發,並結合新式盤點設備提出憑單資訊傳遞精進方案,將現階段紙本單據逐漸轉換成電子憑單,以提供未來各單位採用線上查詢交換使用。自一○三年六月一日實施憑單圖檔掃描歸檔作業,迄今已完成一百四十九萬五千七百七十一筆一千三百四十八筆補給憑單紙本掃描,並結合本軍物料主檔歷史傳輸資料(MTR)查詢系統,可快速調閱過往單據,立即獲知物料簽收流向,釐清會計責任。經統計,庫房與運輸單位之軍品傳遞交接憑單,進行電子化簽證,每年將可降低後勤補給憑單紙張使用量約33 萬張、縮短單據歸檔時效。
建構無線網路環境 打造專屬後勤APP
郭旭程少校認為,國軍庫儲管理未來趨勢,勢必引進無線網路科技技術,並運用新式條碼盤點設備之可攜特性,以國軍航空補保系統為基礎,開發技令平台等多元功能運用,並結合系統運作完成縱、橫向串聯,提升修護及補給物流作業行動性及資訊透明化;同時研發「以圖代字、滑動軋輸」的APP 操作介面,簡易申補系統,以有效整合空軍後勤管理系統(LIMS)模組各項功能,另無線網路傳輸改善作業,現已由空軍料配件總庫規劃於臺南長安營區六號庫建構庫儲無線傳輸作業環境,進行資安評估驗證後,將適時開放無線傳輸功能。
除此之外,我空軍將落實「物流化」,採「線上購物」、「網路宅配」的概念,受補單位可即時針對需求下單,庫儲人員於接獲申請資訊後立即撥補支援,並且採主動運補的模式,由補給單位開著「電動搬運車」將下訂之物件親送至修護單位手上,讓修護人員專心從事修護工作,不須再浪費人力來回於庫房之間。
他山之石 美軍RFID 導入軍品供應鏈
談了許多國軍目前及未來在後勤補給的運作模式,我們不應安於現狀,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其中美軍為世界各國軍隊指標,或許可從他們身上擷取適合國軍的部分,讓國軍後勤管理更上一層樓。美軍於一九九○年波灣戰爭前,運送約四萬多個補給貨櫃至前線,因各個轉運站均堆滿了貨櫃,且多數缺乏文件說明貨櫃內的物資,因此約有百分之七十的補給品須由人力開封確認,在無法有效掌握資訊及未即時補給的狀況下,導致耽誤時程,也造成許多貨櫃遺失及需求重複,損失高達二十億美元。有了前車之鑑,美軍於二○○三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運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於軍品供應鏈中,其中運輸貨櫃部分採用主動式電子標籤,除可掃描貨櫃中裝運物資資料,更可透過各轉運站的RFID 掃描進出貨櫃,使得美軍可得知由四十個國家四百個地點,發出約二十七萬個運輸軍事物資的貨櫃之確切位置,實現可視化後勤網路,亦使得前線需求單位透過該網路得知所需物資所在位置後,可預測補給品何時運抵及減少重複需求的狀況發生,故有約90% 的補給品可有效地運抵前線。
美國國防部體認到RFID 的三個重要性:(1)全自動的識別與資料獲取;(2)所有在儲、在運、在用物資即時的視覺化;(3)單品的視覺化管理,因此開始了運輸物資的「Track and Trace」革命性計畫,美軍制定出因應全球化運補的一套後勤與供應鏈整合標準與相關作業規定,其中採用民間商業上的新技術分階段性的導入後勤應用中。美軍規定軍品供應商必須在所有軍品外箱及棧板貼上被動式標籤,以發揮軍事供應鏈整合效果,特別的是,標籤中的資料並不會涉及機密問題,因被動式標籤中的資訊僅是一個序號,若無法與美軍資料庫連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美軍已將RFID 取代條碼,原因在於RFID 可同時讀取多個標籤,儲存資料容量大,且電子資料可以反覆被複寫。另外,以往在讀取條碼的同時,需清晰且可清楚看見; RFID 標籤就算隱藏在包裝內、嚴酷骯髒環境、距離五到六公尺甚至移動中仍然可以讀取資料。在民間或是軍事應用上,都可以即時提供產品辨識與追蹤管理,使整體供應鏈更有效率,增加物件在供應鏈中的能見度,藉由相關設備(自動讀取機等),將可以減少人工成本、增加資訊的精確度、增加生產量,總的來看,可產生整體性的效益。
RFID 會對空軍後勤補給帶來哪些效益呢?考量國情、成本與環境的不同,學者認為就我空軍庫儲管理而言,RFID 可讓資訊收集自動化,讓收貨作業只需掃描一個標籤就可以完成;標籤內含有軍品的全部資訊,於系統中顯示所有的存貨狀態、自動執行和完成管理決策。再者,可有效管理軍品,透過RFID 標籤與讀取機,結合資訊系統,隨時清查資產與存量支援度情況,以減少人力清點及錯誤發生。在戰時,配合標籤與資訊系統,將前線器材消耗情況,立即回饋空軍後勤系統,俾利戰場指揮官參考與決策,減少人力判讀及申請錯誤或重複,發揮空軍補給鏈整體後勤功能及整合,使得任務得以遂行。
堅實後盾 再創新空軍
孫子曰:「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強調「後勤」是軍隊戰力的泉源,亦是致勝的關鍵因素。世界潮流科技日新月異,民間業者求新求變,借力提高效能,國軍視為一大企業,不僅武器裝備的性能要提升,後勤支援系統也應與時俱進,才能讓戰力發揮最大效能。由美國RFID 的案例中也可以發現,藉由科技資訊化的管理,可大幅降低庫儲過剩或浪費資源的成本開銷,並且達成有效的後勤補給管理,讓前線征戰的部隊可以無後顧之憂,專心應戰。庫儲條碼系統結合新式盤點設備及LIMS 後勤補給支援,是為國軍戰力之泉源,建構標準化、資訊化、制度化、專業化及透明化之後勤資訊作業平台,以提升供補效能與降低人員作業負荷,為本軍推展補給資訊化之目標,後續將參酌物流業界技術結合我空軍的實際需求,持續整合補給作業流程,以精進後勤整備支援時效。
我空軍不斷地在後勤補給管理力求突破,即便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仍試圖找出新契機,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可以說扮演著國軍領頭羊的角色,期許未來依舊秉持著「不怕難」、「不怕苦」的精神,再創新空軍!
攝影優選_幕後黑手5_鄒萬懷.jpg
|
|
更新日期:110/10/6 點閱次數: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