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現在位置: 首頁 »莒光園地 »佳文選讀

佳文選讀

民國111年11月佳文選讀

文宣心戰處上稿日期:111/10/26

第一週研讀 意志堅強能克服一切困難

第二週研讀 提問的力量超乎想像

第三週研讀 眼睛不要總盯著痛處

第四週研讀 信任之美(The Beauty of Trust)

國防部「奮鬥月刊」111年11月號佳文選讀選篇內容意旨分析表

 


(第一週研讀)

意志堅強能克服一切困難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如考試失敗,工作陷入低谷,遭遇欺騙,公司破產,等等。但是,只要成功的意志不動搖,你最終將會到達勝利的彼岸。沃特‧迪士尼的人生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沃特‧迪士尼,集電影導演、製片人、動畫片藝術的先驅、著名企業家等多重身分於一身,是他創造了米老鼠與唐老鴨,又創作了《三隻小豬》《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記》《小飛象》等動畫片,創建了深深吸引著全世界遊人的迪士尼樂園。

他的成功,令所有人羡慕,其實迪士尼的事業並非一帆風順,相反,他的每一個成就都是汗水和心血的結晶。他的人生困難重重,他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他的信念是:如果不戰勝困難,就會被困難戰勝。

一九二二年底,迪士尼發覺電影廣告公司有利可圖,他目睹自己供職這家公司的業務接連不斷,利潤甚豐。經過兩年的工作實踐,他對卡通廣告製作十分熟悉了,覺得自己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創業。於是,他辭掉電影廣告公司的工作,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拿出來,並向朋友借了一些,集得一點五萬美元,創立「歡笑卡通片製作公司」。

迪士尼不分日夜親自繪畫圖形,根據童話故事,拍攝出兩套七分鐘的短片。他私下裡認為自己會一炮打響。於是,他委託兩名推銷員把自己的作品向全國推銷,這兩位推銷員滿口答應,並自稱他們是一流的推銷員,一定會獲得好效益的。迪士尼等待著自己辛勤勞動的回報,可一天天過去了,沒有那兩位推銷員的任何消息。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四處找那兩位推銷員,卻毫無蹤跡。原來,他們中飽私囊後逃走了,迪士尼血本無歸,「歡笑」變成了煩惱。

就這樣,迪士尼的卡通製作公司不得不宣佈破產,公司裡的所有器具被拍賣還債,有些債務是迪士尼私人借的,公司破產後仍須清還。迪士尼從卡通製作公司出來,除了帶走一個照相機外,他一無所有。

起步就不利,這不但使迪士尼醞釀已久的希望成為泡影,而且,他把兩年的積蓄花光了,並欠下一大筆債,如此沉重的打擊使他數天無法入眠。他苦思冥想,總結了失敗原因,不是自己的卡通片製作不行,而是自己經營能力欠佳,沒有按經營規則去運作,故而受騙上當。教訓是慘痛的,迪士尼領悟到勝負乃人生常事,必須樹立勝不驕、敗不餒的成敗觀。人生在世,做事不可能處處天從人願,時時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迪士尼逐步明白,人要成功必須不怕困難,不要怕失敗。

迪士尼消除了一切灰心冷意,下決心東山再起,再一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他靠拍些照片供報刊選用,從中賺點兒稿費;或給商店繪製海報得到收入,以此開始積蓄力量,最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下,迪士尼憑藉堅忍意志,最終獲得了成功。可見,具有堅忍意志的人是經得起任何風暴的。

 

本文節錄自:楊暉著《比別人多想一步,你就是贏家》,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頁87–89。

TOP

 


(第二週研讀)

提問的力量超乎想像
正如法國的進化論者拉馬克主張的「經常使用的器官才會變得發達,反之不經常使用的器官便會退化。」提問也是一樣,如果不養成提問的習慣,日後想問也不知道從何問起了。隨著年紀的增長,領悟到「人生有太多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了。」而答案其實就在問題當中。

 

提問的力量是強大的。不管講什麼內容只要在句子的結尾加上一個問號,便有可能動搖對方的心。不管是好是壞,提問都會帶來緊張感,會在意應該如何回答。因為人心如此,也可以看作是語言的力量。

有簡單的方法可以證明這種說法。隨便找一個路人問他些簡單的問題,這也是紀錄片中常常出現的拍攝方式。雖然路人會顯得有些徬徨,但他們還是會作答,這就是提問的力量。人只要提問就會作答。孩子們會不停地問父母問題,是因為孩子們知道這個魔法的力量。正因如此,孩子們的學習速度才會那麼快。

大部分的人會擔心,我提出的問題對方會不會不高興。因為認可慾使然,人們會對自己有興趣的人產生好感。如果想向對方學習,想和對方成為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向他請教問題。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會讓你忘記時間的經過。

越是取得大成就的人越是懂得提問的力量。早期蘇格拉底就曾說過「人類所擁有的最卓越的能力是向自己或他人提問。」蘇格拉底的對話方法成為「產婆法」通過提問獲得領悟,如今這個方法成為了最好的教育法。

曾經功課不好的愛因斯坦之所以會成為世紀的科學家,正是因為提問帶來了改變。成名以後,他曾對朋友這麼說:「我可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是擁有很多好奇心罷了。」愛因斯坦的母親不會對孩子的提問感到不耐煩,她總是充滿誠意地一一作答。

著有《塔木德》的馬文.托卡雅指出五千年前猶太教育的秘密正是「發問」。在以色列,教師必須具備能讓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們如果在課上只聽講不提問的話,教師是要對此負上責任的,班級的幹部自然也是從會提問的學生中選拔出來的。家庭教育的首要品德也是「提問」。

據托卡雅所講,猶太人父母不會問孩子「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麼?」而是會問他們「今天老師都問了些什麼?」父母還告訴孩子「不管有什麼問題都要問老師。」這樣長大的孩子不會害怕提問,反而會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樂趣。

做「大事」的人都是肯提問的人

學習時,沒有比提問效果更好的方法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不肯提問的最大理由是因為「害怕」。害怕又分為兩種情況。

1.害怕惹對方不高興。

2.害怕被對方指責連這個都不懂。

首先來看因為「害怕惹對方不高興」而不敢提問。大部分的職場人會認同這一點,因為這與我們生硬的組織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當然不提問已經被自我合理化了。「我想提問,可是眼下的氣氛不適合,也不好向上司開口,前輩、部長、社長沒有人喜歡……」事實上,如果毫無顧忌地提問,說不定下場會像蘇格拉底一樣遭人排斥。

據記載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是因為不虔誠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但其實,更準確地講真正殺死蘇格拉底的是他提出的那些尖銳的提問。蘇格拉底為了認清自己的無知,找到當時的知識人向他們請教,很多人都回答不出他的問題。蘇格拉底令這些人感到羞愧無比,自然害得他惹禍上身。

問不問那是個人的自由,也是性格差異。但世界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肯提問的人。我們有必要明白,世界正在一點點重視起愛提問的人。看看那些新聞,時代所需要的創意、革新,這些關鍵字最終都與「提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不肯提問的另一個原因是「害怕被對方指責連這個都不懂」。這點其實我們連辯解的餘地都沒有。如果下定決心去問,這點擔憂是可以解決的。但儘管如此,我們的心已經養成了無法輕易地從「自尊心」的沼澤里解脫出來的習慣。特別是連做功課也不肯虛心請教,這都是因為長期養成的慣性使然。

《閒聊中的套話技術》的作者詹姆斯‧派勒發現有些「記者」也存在這種問題。有些記者對某個主題完全一無所知,卻努力假裝出很懂的樣子。這樣的記者在提問時,概要會講得很長,而且沒有論點可言。

研究關於人類發展理論及實務的心理學家,韓信大學的李慶淑教授指出「發問是人類的本性,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時代改變,孩子們也不會改變,這就是最好的證明。」真的是這樣,小孩子們會一直沒完沒了的提問。兩歲的孩子會不停地問「這是什麼?」,三歲開始事事都會追問「為什麼?」我們都是這樣來到這個世界的,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裡根本不存在害怕。

可過了十歲以後,問題會悄悄消失。因為正確的答案越來越多,失去了站在不同觀點思考的必要。正如法國的進化論者拉馬克主張的「經常使用的器官才會變得發達,反之不經常使用的器官便會退化。」提問也是一樣,如果不養成提問的習慣,日後想問也不知道從何問起了。隨著年紀的增長,讓我領悟到「人生有太多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了。」而答案其實就在問題當中。

 

本文節錄自:金閔泰著、胡椒筒編譯《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0月,頁152–157。

TOP

 


(第三週研讀)

眼睛不要總盯著痛處
總盯著黑點的人,自然看不到明亮的世界;總盯著缺點的人,自然感受不到優點的存在。那些終日被煩惱所困擾的人,無不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其實,好也罷,壞也罷,只要別老盯著自己的痛處,煩惱、困惑就會煙消雲散。

 

一位婚後不久的妻子,尚未度完蜜月,就對丈夫橫挑鼻子豎挑眼起來。在她的眼裡,丈夫身上的缺點之多,簡直達到了不可救藥、無法容忍的程度。比如,丈夫做事細緻但太過遲緩;丈夫說話不夠浪漫而太過平實;丈夫上班前竟忘記給她一個熱吻……於是,她便經常在父母面前訴說丈夫的不是。

父親聽後,什麼也沒有說,而是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了一個黑點,然後問她:「女兒,你看這是什麼?」

女兒答道:「黑點。」 

「你再仔細看看。」父親又問道。

女兒仍是回答:「不錯,就是黑點呀!」

父親搖了搖頭,說:「難道除了黑點,你就沒看見還有這麼大的一張白紙嗎?」

女兒點了點頭,茫然地看著父親。顯然,她沒有完全明白父親的意思。而父親也沒有再說什麼。

回到家中,她仍然在想著白紙與黑點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想明白了:爸爸是在告訴自己,看人不要只盯著缺點。她用這個道理再去想自己對丈夫的看法,竟發現自己的丈夫有許許多多的優點,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了。

柏楊先生曾說過:「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如果在白紙與黑點面前,只注意黑點而忽略了整張白紙,那麼你的眼中就是一個黑色的世界,它逼你承受壓抑、失望和痛苦,怨天尤人、鬱鬱寡歡的心情就會替代原本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你注意的是整張白紙而不是黑點,那麼,你心靈的天空就必然潔白、明朗、寧靜,煩惱和痛苦也就會離你而去……」。

 

本文節錄自:楊暉著《比別人多想一步,你就是贏家》,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頁281–282。

TOP

 


(第四週研讀)

自信之美
The Beauty of Trust
信任生命的價值,才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思,不理會曲折的人間是非,不易陷入謠言與辯白。啟動最美的信任能量,是我們想到時都會微笑的動力。

 

世間人們最怕被騙、吃虧,所以信任是星空下的神話,帶著神遊的夢想,很難真實、永恆地存在。
We all have fear of being cheated on Trust, then becomes a wishful tale under the stars. A pie-in-the-sky dream. It does not truly exist in the long run.

可是,只要有善解的心,啟動虔誠的愛,還是可以看到信任事情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哪個角度去看待。
However if our heart is big and our love sincere, we can still have trust telling right from wrong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What is most important depends on our perspective.

堂叔是被公認的大善人,他認為,這輩子能遇見的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沒有人是偶然進入我們的生命,錢鈔只是一張紙,能帶給別人好處,就不要吝嗇,他活得無爭所以無憂,活得很快樂。
My uncle is widely praised as a philanthropist. It is his belief that the people we meet in this lifetime, we may not necessarily meet again in the next life. No one comes into our life just by coincidence money is only paper thin, if it can do some people some good we should not be stingy with it. His easy-going personality means he is worry-free and he enjoys a carefree life.

有一次,遇到衣衫襤褸的女乞丐,伸手說孩子病了,需錢急用,他掏出一把錢,遞給她,還跟她說:快帶孩子去看醫生
事後朋友跟他說:「她是騙子,你難道看不出來嗎?」
「你怎會信任她說的呢?」
他居然回說:「幸好她的孩子沒生病,平安就好」
One time, he was approached by a beggar in ragged clothes who said her child was sick and urgently needed money.
He quickly handed her some money from his pocket and urged her to quickly take her child to a doctor.
Afterward, his friend reproached him
“Didn’t you see she was lying?”
“Why did you believe what she said?”
Surprisingly, he told him
“Thank goodness her child was not sick.”
“That is good enough for me.”

他以慈悲心,看待一切,沒有自己的得失心,只有善解、包容別人的益處,他有高格局的信任,信任生命的價值,才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思,不理會曲折的人間是非,不易陷入謠言與辯白,他啟動了最美的信任能量,他是我們想到時都會微笑的動力。
He looks at the world through the lens of compassion. There is no selfish agenda to gain. There is only kindness and understanding. His trust is built on high ground, he believes in the merit of life, with his incisive insight and acumen. He resists the base instincts of judging gossiping and meaningless babbling. He is an embodiment of the exquisite power of trust, he makes us smile, whenever we think of him.

 

本文節錄自:林幸惠著《解憂》,慈濟人文出版社出版,民國105年11月,頁145–150。

TOP

 


國防部「奮鬥月刊」111年11月號佳文選讀選篇內容意旨分析表
篇目
選篇來源
選篇題目
選篇概要內容
本文節錄自:楊暉著《比別人多想一步,你就是贏家》,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頁87–89。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如考試失敗,工作陷入低谷,遭遇欺騙,公司破產,等等。但是,只要成功的意志不動搖,你最終將會到達勝利的彼岸。沃特‧迪士尼的人生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本文節錄自:金閔泰著、胡椒筒編譯《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0月,頁152–157。
正如法國的進化論者拉馬克主張的「經常使用的器官才會變得發達,反之不經常使用的器官便會退化。」提問也是一樣,如果不養成提問的習慣,日後想問也不知道從何問起了。隨著年紀的增長,領悟到「人生有太多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了。」而答案其實就在問題當中。
本文節錄自:楊暉著《比別人多想一步,你就是贏家》,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7年12月,頁281–282。
總盯著黑點的人,自然看不到明亮的世界;總盯著缺點的人,自然感受不到優點的存在。那些終日被煩惱所困擾的人,無不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其實,好也罷,壞也罷,只要別老盯著自己的痛處,煩惱、困惑就會煙消雲散。
本文節錄自:林幸惠著《解憂》,慈濟人文出版社,民國105年11月,頁145–150。
信任生命的價值,才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思,不理會曲折的人間是非,不易陷入謠言與辯白。啟動最美的信任能量,是我們想到時都會微笑的動力。
更新日期:111/10/26  點閱次數:56644
上一頁 回頂端 友善列印
©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 網站隱私權政策 / 網站安全政策宣告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網站管理員信箱 /
104237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409號 總機電話(代表號):(02)2311-6117 分機:636650~4 國軍人員申訴專線:1985
星期一~星期五 早上08:00~下午17:00 最佳瀏覽環境:螢幕解析度1024X768以上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版權所有 © 2016.All rights reserved.